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料下载 -> 正文

资料下载

党〔2021〕41号中共广东医科大学委员会关于印发《广东医科大学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的通知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3-06-05

 

党〔2021〕41号

 

中共广东医科大学委员会

关于印发《广东医科大学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的通知

 

学校各基层党委(党总支部):

现将《广东医科大学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广东医科大学委员会

                       2021年11月2日

 

 

广东医科大学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精神,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到教育教学各方面,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有效利用重大活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重大纪念日、主题党团日等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制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踏踏实实修好品德,珍惜学习时光,树立高远志向。把爱党爱国爱校、自律自爱、自信自强的表现作为评价和激励优秀学生的重要依据,设立“爱校荣校”等专项奖教奖学金。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高水平课程体系。建设学生思政社区,打造“最美思政课堂”,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体育教学、美育教育和劳动教育纳入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预警预防、咨询服务、干预转介等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针对性。严格落实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各项指标性要求,打造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将“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的建设和工作成效作为各个职能部门、学院、机构的单位年度工作考核和主要负责人的年度述职考评重要内容。

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对接人民健康需求、卫生健康系统需求、社会需求、大健康产业需求,建设医学类优势专业群、新医科交叉类新兴专业群、大健康产业行业类特色专业群,赋能学生职业发展、卫生健康系统发展、大健康产业发展。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面向学生成长成才、面向职业发展,科学合理设置学分总量和课程总量,大力推动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改革。积极推动学分制、辅修专业和跨校联合学位培养的改革,完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设置通识学分、个性学分、跨专业学分,鼓励开展交叉、跨专业和个性化培养。以OBE为评价导向,对接专业认证标准和新国标,全面优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快建设七大书院、“一站式”大学生发展与支持中心、大学生党建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心以及特色产业学院,探索“学院+书院+产业学院”融合育人新模式。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稳步推进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教学改革,鼓励开设和建设多学科联合交叉课程。统筹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建设一批混合式教学示范课程,大力推进PBL、CBL、TBL改革。持续推进社会实践育人改革,打造“面向职业发展的,系统化、立体化、专业化社会实践育人体系”。

三、坚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评价导向

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考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完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全分类多维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覆盖。实施课堂质量、课程质量双评价,将评价结果与教学绩效挂勾。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切实落实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的要求,教师日常指导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各类竞赛展演以及开展“传帮带”等工作,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纳入年度考核内容。改革教学职称评聘政策,设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职称岗位和评聘标准,在职称评审中建立教学优秀教师特别推荐程序,设立教学职称评聘绿色通道。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奖励力度,每年评选本科教学优秀教师,增强全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荣誉感,引导教师投入更多精力教书育人。推行以学院为单位的校内教学状态评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生师比、生均课程门数、优势特色专业、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指导、学生管理与服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建立学院教学质量状态数据监测和发布机制。

四、坚持人才培养质量生命线不动摇

加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大力推进本科专业认证工作,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升传统优势专业内涵,加强新医科专业建设,建设一批国家、广东省一流专业。加强新开专业、一流专业的建设支持力度,健全建强专业教学实验室和公共教学实验室。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建设一批国家、广东省一流课程。加强教材的建设和管理,鼓励支持高水平教材编写应用。强化直属附属医院教学体系建设,压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和改革的主体责任,加强对直属附属医院教学的督导评估。加强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动态评估和退出机制,提升教学基地建设水平。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实习见习同质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实习见习质量。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建立学业预警和帮扶制度,不断提高毕业生执业考试通过率、考研升学率,为学生发展赋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鼓励与支持各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学科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五、坚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机制体制改革

建立本科教学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强化学院教学评估常态机制,建立定期开展学院教学状态年度评估和院长教育工作年度述职制度,将学院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成效纳入学院院长聘期考核内容,学院教学评估考核和院长教育述职结果公开发布并与竞争性资源配置直接挂钩。本科教学工作要作为各个教学单位绩效的重要评价标准,本科教学的管理服务质量和教学水平要作为各级管理职能部门的重要考评指标,作为高水平学科建设评价、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的重要依据。加大简政放权改革力度,赋予学院和教学机构更多自主权,压实学院和教学机构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主体责任。

六、坚持推动科教产融合协同育人

紧密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特点,以科技创新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建立教育与科研联动的长效机制,建立科研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机制,所有校级以上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均要建立有关制度和方案,有序高效面向本科生开放,建设一批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实验室和树立优秀本科生科研导师,及时将优质的科技创新和学术资源转化为服务本科教学的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及时引入教学内容,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促进科研反哺教学。加快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深度融合,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创新基地。

七、坚持突出教师教书育人根本任务

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突出教师教书育人根本任务,建设一批教书育人示范教研室(系)和优秀教学建设带头人。完善教师教学培训体系,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实施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和提升计划,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建立“双师型”教师认定和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参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设立教学名师及骨干教师培育项目和专项基金,每年重点建设一批骨干教师、教学名师、教学团队,支持优秀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改革,支持建立教学名师工作室,推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八、坚持资源配置向本科教育教学倾斜

强化教学工作领导责任制,把本科教育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考核激励均集中到立德树人上来,持续加大本科教育教学的投入,不断改善本科教育教学条件,切实保障本科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措施的落实。健全学校、学院、专业、课程、实验室等各层面教学管理组织机构,提高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履行教学决策、咨询、评议、监督的能力。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建设集约化、智慧化、开放性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智慧教室。加快教学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校园和网上服务大厅,提升教学管理与服务水平。

九、坚持推动信息技术与本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支撑能力、服务本科教学与管理的保障能力、本科教育发展的分析决策能力和本科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供给能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本科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信息技术推动本科教育创新步伐。从服务课堂教学到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从服务本科教育教学到服务育人全过程、从服务一般性教育管理到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促进本科教育教学与育人方式的创新性发展和师生信息素养的适应性发展,使本科教育教学更加个性化、管理更加精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从而全面提升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十、坚持党对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

学校党委常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会议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专题会议,听取本科教育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要在学校形成经常性研究本科教育工作的制度。健全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制度,学校每三年召开一次全校性的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并定期召开本科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各学院每年召开一次全学院的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实施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年度报告和评估制度,学院院长教育工作述职评议制度。建立本科教育多层次责任体系,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本科教育。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统筹学校本科教育的各项工作,是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落实主管工作和本单位与本科人才培养相关的实施方案,是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的直接责任人。完善各级领导深入本科教学一线制度,并定期公示落实情况。各学院(教学部)是本科教育的工作主体,学院(教学部)党委(党总支部)书记、院长(主任)是学院本科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地址:广东湛江霞山文明东路2号/广东东莞松山湖科技园

电话:086-0759-2388505   邮编:524023/523808   ICP备案号:粤ICP备17027474号